行业资讯

利比亚内战引发了史上最大规模撤侨!35860人海陆空撤离,中资200亿项目搁浅

发布日期:2025-06-09

问利比亚在哪里?

在非洲。

属于北非东非还是西非?

er..... 看地图吧。

 

利比亚属于北非,它紧挨着埃及、突尼斯以及阿尔及利亚,北邻地中海。

图片

2010年,中国与利比亚的贸易额达66亿美元,比2009年增长27%。那时候利比亚还在卡扎菲的铁腕统治下,对外投资环境相对稳定,中国企业也在这片北非土地上扎下了不小的摊位。

根据商务部当年的统计,约有75家中国公司在利比亚运营,涉及铁路、石油等多个领域,累计项目价值约200亿美元。其中,最亮眼的是中国铁路集团在当地的三个铁路项目,总合同金额达42.4亿美元。中石油(CNPC)则在利比亚油气行业站稳了脚跟,手上项目价值接近60亿美元,占据整个中资投资的三分之一。

但很可惜,这个逐步利好的局面没有保持太久。

2011年2月,受“阿拉伯之春”影响,利比亚爆发了大规模反政府的抗议活动,并且迅速演变为内战。反对派在北约支持下推翻卡扎菲政权,但战后的国家并没有迎来稳定。利比亚从此进入长期分裂与武装对峙的状态。反对派原以为是迎来春天,结果把利比亚带到了“阿拉伯之冬”。这一年也成为中国在利比亚投资命运的转折点。

战乱中,许多外国公司,包括中国公司,其项目营地和设施被武装分子洗劫,员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。由于安全风险,中国公司被迫暂停了所有在利比亚的项目。

据亲历者回忆,营地遭遇了抢劫,车辆和工具被烧毁,办公室被被砸,个人物品都被持枪抢劫了,只剩下身上穿的衣服了。

图片

2月28日,CNPC宣布暂停利比亚所有油田生产,封存设备以减少损失。中铁建暂停了三个铁路项目,中国建筑也暂停了多个建设项目。

当时在利比亚工作的中国人超过三万人,情况突然恶化后,政府紧急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撤侨行动。中国海军派出“徐州”号护卫舰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,空军则派出伊尔-76运输机前往苏丹等中转地。历时12天,累计有35860人从利比亚安全撤离。

撤侨的背后,是项目的全面停摆和巨额损失。根据中国商务部的估计,中国公司在利比亚的直接损失超过15亿美元,间接损失更难估算,项目中断、设备损失和人员撤离的额外成本。中石油在利比亚的391名员工全部撤离,有些油田作业设备至今仍留在原地。

中方在内战期间采取了谨慎的中立立场,并在战后开始调整对利比亚的策略,尝试保持与新政权的沟通渠道。虽然与卡扎菲政府有密切合作背景,但中国始终保持中立,与反对派代表保持联络。2011年6月,中国外长杨洁篪会见了反对派国民过渡委员会(NTC)代表,表达了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立场。

在联合国协调下,2015年利比亚“民族团结政府”(GNA)宣布成立。中国随后恢复了与利比亚的官方接触,并表达参与战后重建的意愿。但现实比预期更复杂,利比亚在东西两个政权之间反复拉扯,现在的黎波里与班加西各自为政,冲突不断。

的黎波里得到联合国认可,且土耳其、卡塔尔等国家支持,掌握着利比亚的中央银行和国家石油。而班加西控制着政府军,得到埃及、阿联酋、俄罗斯的支持,控制着东部油田。

图片

中企部分项目也曾尝试复工,特别是中石油的油田项目主要在利比亚东部。2018年,中兴通讯宣布恢复在利比亚的部分工程,这是为数不多的实际动作之一。其余大部分项目仍处于观望状态,或者彻底搁置。

中国继续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利比亚合作,2023年,中国与利比亚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,内容涉及重建港口与铁路合作。这样的协议更像一种意向,在安全形势没有改善前,但大规模投资进展缓慢。

2024年,中国尝试重启之前的项目并开展新投资,将重点关注利比亚的基础设施重建和能源开发项目。比如东西两边政权区的港口建设等。

如今,利比亚仍未完全稳定,东西部政权分裂(的黎波里和班加西),国家尚未形成有效统治力。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重启规模化建设的条件,200亿美元的投资,夸张点数说,它们可能被永久地搁置在了“战争废墟”中。

政变已经成为全球项目中最难预测的一项风险。对于试图“走出去”的中国企业而言,工程合约之外,还需要一份对抗风险的预期。

* 您的昵称 :

不能为空

* 您的留言 :

不能为空